close

Mechanisms of Variability
在寄主植物和病原,例如:真菌、高等寄生性植物、和線蟲,通常是採有性繁殖。後代會經由地理隔離和受精卵減數分裂時的基因重組作用,造成變異。而細菌、甚者病毒,也會有像是因為有性生殖而導致的變異。即使當植物和病原菌都沒有行有性繁殖時,也會藉由突變來使子代基因庫增加變化。
讀完這段文章之後,我相信植物和病原都是各自為了讓自己子代的生存機會增大,提高對環境的適應力,而想盡辦法增加變異。植物發展出自身的防禦系統來對抗病原;而病原為了要侵入及感染植株,也形成屬於自己的一套攻擊方法和傳播路徑。當植物為了要避免自己的族群完全被病原菌打敗,而無法生存,就會在子代中變異產生一些對該病原有抗性的品系;相對的,有些病原為了增加自己在植物內的生存,而有些提高毒力、或是發展出破解植物的防禦等等。
根據新達爾文主對演化機制的看法:
(1)演化與遺傳機制
1)基因頻率的變化,如
a.突變(Mutation):就遺傳學的了解,突變是指基因(或染色體裡),產生突然的、隨機的、不連續變化。也就是核酸中起了隨機變化,是一 種遺傳資訊失落的狀況。突變不一定有害,有時反而有益,當形成更適宜存活的下一代時。
b.天擇(Natural selection):干擾族群遺傳平衡的最重大的影響是「天擇」,達爾文認為環境有如利用天擇之作用,來鍛鍊生存其上的生物。 如工業變黑、保護色及擬態等。
c.移入或移出造成之變異(Differential Immigration or Emigration):族群中有活力較高之基因型之生物到達或者離開。這可以改變一個基因庫內某些基因表現的比例,也就是說擁有上述基因的生物能與其 他族群交配,使基因能流動下去。這項機制是指遷移性動物的影響。
d.遺傳漂變(Genetic drift):族群相當大時,遺傳頻率才能保持恆定。 在小族群的生殖作用中,近親交配,造成基因的漂失,譬如造成亞種,有時在此狀況下,造成不利特性之累積,導致整個小族群之消失── 即小族群之滅種性。
e.奠基者與瓶頸效應(Founders and Bottlenecks):如果一個新棲息地意外地被少數生物建立,於是僅此先民之基因傳到子代,此隔離族群,可能與其原種有不相同之基因頻率,這種差別可能是隨機的,而非適應的結果,這種由有限的祖先所傳遞下來之不成比例的影響族群效果 ──「奠基者效應」,是與遺傳漂變一樣,即使沒有天擇,其基因頻率也已產生很大變動。這種效應在島嶼上及其他地理隔離地區最明顯,可採島嶼族群與其大陸近親作計算、比較。
至於,有些植物、動物,在其生命週期中,僅少數可熬過存亡之環境臨界期而存活者,譬如過冬後存活者將是來年族群之祖先,這種情況,好比周期性地從基因庫擠出一些基因,故稱之「瓶頸效應」。上述二效應皆能改變基因頻率,也會限制遺傳的多樣性。

參考文獻
1. Agarios,George N. 2005. Mechanisms of Variability. Plant Pathology(5th ed.):128
2. http://biogeo.geo.ntnu.edu.tw/teaching/evolution.htm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ejanalice 的頭像
    ejanalice

    ejanalice的部落格

    ejan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